魯班先師廟
廟宇建於清朝光緒十年(1884年),屬一開間兩進一院式的建築物,迄今以有一百多年歷史。由當時香港三行「三行 – 泛指木工、打石和泥水行業」的同業人士所集資興建,根據廟內石刻所載,合資捐建的人超過一千一百七十二名。廟內供奉五位神祗,魯班先師位於第二進正殿,左方是財神,右方是月老和門神土地,而福德祠則位於第一進的左側。其旁(青蓮臺16至17號)則建有[廣悅堂公所],現被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列為《三級歷史建築》。
1. 坐向
中國傳統建築一般都是坐北朝南的,但魯班廟因應山形地勢,而選擇坐東南向西北的坐向。事實上,沿着山市街依山而上的「五臺」(即太白臺、羲皇臺、青蓮臺、桃李臺和學士臺)上所建造的建築,都一致地採納了同一坐向,如棋盤地整齊排列着。
2. 平面設計
魯班廟屬一開間兩進一院式的建築物,整座廟宇建於一座平台上。廟宇的第一進和第二進均為「人」字形屋頂,屋頂蓋上雙層布瓦及綠色琉璃筒瓦,脊頂以石灣陶瓷裝飾,加上「五岳朝天式」的山牆,使整個廟宇的外貌莊嚴瑰麗。
廟宇的第一進為門廳,前面正門上的麻石刻有「魯班先師廟」,左右的石刻對聯為「東魯繩規遠垂萬世」及「北城俎豆永薦千秋」;兩扇大門上畫有彩繪門神;進門廳的左方擺放着一套鐘鼓,右方福德祠,內有一扇「擋中」,亦稱「二門」。兩進之間原有一個天井院落,後來加建了一個香亭。
第二進為正殿,為配合著山勢,台階較第一進略為提高數級,使善信人仕於拜祭時逐級而上,有感舉心朝向神明之意。正殿正前方是供奉魯班先師的祭壇,右方是財神,左方是張皇爺。壇前均設有香案及祭台,供祭祠之用。
魯班廟
魯班廟屬一開間兩進一院式的建築物,其第一進及第二進的建築屬直檩式結構,即由主力結構牆支撐天面木檩。正面牆身的底部由麻石所建,上部則由清水青磚所建。廟宇兩側及後面的內外牆身底部郤以洗水石米作飾面,上部則同為清水青磚所構建。相信磚牆是空心磚牆的結構,以發揮隔熱效能,逹致冬暖夏涼的效果。
正門
正門的門框及門檻皆以麻石所造。正門入口,天井位置及第二進前方的梯級和神台擺放位置均以麻石舖地。而第一進、第二進和天井兩邊的走廊則以廣東大階磚舖地。
擋中
廟宇的第一進有一扇「擋中」,二門兩邊各有一圓形木柱,承托於桃花形的麻石柱礎上,兩麻石柱礎間有一木門檻。傳統上此門大都關閉,可作屏風,增加第二進正殿活動的私密性。
兩進
兩進之間原有的天井,相信於1949年重修時加建了香亭,可以防風防雨。香亭由鋼筋水泥建造,屬樑柱式結構,除了香亭兩邊的支柱是以洗水石米作飾面外,牆身及橫樑均以油漆作飾面。香亭兩側近天面位置開有一列橫窗,有通風及採光之效。
第二進正殿建有一約2.5米(長) x 1.5米(深) x 1.2米(高)的祭壇,供奉魯班先師。祭壇以洗水石米作飾面,相信是由青磚建造的。
屋頂
魯班廟第一進及第二進的屋頂均屬硬山式,由「五岳朝天式」山牆支撐。屋頂以雙瓦單筒舖砌,底瓦及面瓦是都是布瓦,而筒瓦、滿面瓦及滴水瓦均為綠色彩釉瓦。廟內的第一進、第二進及香亭皆為「徹上露明造」(即屋頂部份不做天花,露出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