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歷史簡介

02

建築特色

03

建築結構用料

魯班先師廟歷史簡介

位於堅尼地城的魯班先師廟,簡稱 [魯班廟],位於青蓮臺十五號,是由本地建造業工匠和商號發起籌建,以供奉他們的行業神-魯班,廟宇於一八八八年落成,一九二八年原址重建,一九四九年在兩進之間的天井加建香亭,並修建廟旁的副樓供廟祝住宿。廟宇的籌建、修建和擴建,見證香港建造業界的發展歷史和香港華人團體的崛起。

廟宇屬兩進一天井一開間布局,兩進側面的梯級形山牆被稱為「五岳朝天」,在香港屬罕見;手工細緻的石灣陶塑、灰塑、木雕和壁畫,凸顯魯班先師廟的建築和美學價值,傳承了嶺南傳統建築的藝術。

魯班先師廟於二零零九年十二月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並於二零二四年十月十日被列為《法定古蹟》。

魯班先師廟

廟宇建於清朝光緒十年(1884年),屬一開間兩進一院式的建築物,迄今以有一百多年歷史。由當時香港三行「三行 – 泛指木工、打石和泥水行業」的同業人士所集資興建,根據廟內石刻所載,合資捐建的人超過一千一百七十二名。廟內供奉五位神祗,魯班先師位於第二進正殿,左方是財神,右方是月老和門神土地,而福德祠則位於第一進的左側。其旁(青蓮臺16至17號)則建有[廣悅堂公所],現被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列為《三級歷史建築》。

建 築 設 計

1. 坐向

中國傳統建築一般都是坐北朝南的,但魯班廟因應山形地勢,而選擇坐東南向西北的坐向。事實上,沿着山市街依山而上的「五臺」(即太白臺、羲皇臺、青蓮臺、桃李臺和學士臺)上所建造的建築,都一致地採納了同一坐向,如棋盤地整齊排列着。

2. 平面設計

  魯班廟屬一開間兩進一院式的建築物,整座廟宇建於一座平台上。廟宇的第一進和第二進均為「人」字形屋頂,屋頂蓋上雙層布瓦及綠色琉璃筒瓦,脊頂以石灣陶瓷裝飾,加上「五岳朝天式」的山牆,使整個廟宇的外貌莊嚴瑰麗。

      廟宇的第一進為門廳,前面正門上的麻石刻有「魯班先師廟」,左右的石刻對聯為「東魯繩規遠垂萬世」及「北城俎豆永薦千秋」;兩扇大門上畫有彩繪門神;進門廳的左方擺放着一套鐘鼓,右方福德祠,內有一扇「擋中」,亦稱「二門」。兩進之間原有一個天井院落,後來加建了一個香亭。

      第二進為正殿,為配合著山勢,台階較第一進略為提高數級,使善信人仕於拜祭時逐級而上,有感舉心朝向神明之意。正殿正前方是供奉魯班先師的祭壇,右方是財神,左方是張皇爺。壇前均設有香案及祭台,供祭祠之用。

建 築 結 構 及 用 料

魯班廟

魯班廟屬一開間兩進一院式的建築物,其第一進及第二進的建築屬直檩式結構,即由主力結構牆支撐天面木檩。正面牆身的底部由麻石所建,上部則由清水青磚所建。廟宇兩側及後面的內外牆身底部郤以洗水石米作飾面,上部則同為清水青磚所構建。相信磚牆是空心磚牆的結構,以發揮隔熱效能,逹致冬暖夏涼的效果。